“跨区域协作”“一体化办案”“科技赋能”,在12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谈会上,记者捕捉到这样几个关键词。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正在持续推进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机制健全完善。
据介绍,检察机关坚持将审前实现公益保护目的作为优先目标,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近79万件,绝大多数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行动、依法履职,回复整改率达98.8%,保护公益效果十分明显;坚持以“诉”的确认实现司法价值引领,对于一些检察建议发出后没有得到及时整改的案件,通过“诉”的确认推动治理,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6176件,99.1%得到裁判支持。
会议通报,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检察履职办案基本价值追求,全国检察机关落实以可诉性来提升精准性和规范性,通过探索建立完善跨区域协作、一体化办案、调查保障等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质效。
据了解,针对跨区域、跨流域和重大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存在阻力和障碍的问题,最高检专门下发通知,探索建立全国重要江河湖泊跨区域行政公益诉讼协作机制,长江流域21个省界之间已全部会签协作机制。各地检察机关积极构建环渤海生态环境保护、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环太湖生态环境保护、东北虎生态保护等全方位立体化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助力跨流域、跨区划突出问题整治。
针对重大复杂案件办理中的难题,最高检构建上下一体、区域联动、协同高效的办案机制,推动行政机关积极整改到位。各地检察机关不断探索,构建上级院检察官参与基层院办案制度、重大线索省级院统管模式,推动优化以省级院为龙头、市级院为主干、基层院为基础的上下一体、统一指挥、统一调配、运转高效的办案格局。
针对公益损害调查取证难的问题,最高检探索建设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深化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打造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快速检测为代表的检察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各地检察机关通过与生态环境部门成立公益诉讼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自主研发公益诉讼全息办案智能辅助系统、建设无人机辅助调查取证平台等方式,大幅提升办案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