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随着实践深入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朋友圈越来越大,合力推动公益诉讼检察持续释放监督新动能。在12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谈会上,来自各方的支持力量被重点介绍——
一是与行政机关等部门协作配合。目前全国有27个省级党委、政府出台支持检察公益诉讼的意见;30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的专项决定。最高检分别与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会签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与最高法、水利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委联合发布20批典型案例;联合最高法、公安部、水利部等部署开展长江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打击整治、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二是深化完善社会支持机制。最高检探索建立了“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已招募、聘请“益心为公”志愿者12万余人,志愿者通过平台提报并推送至检察办案系统的线索共3万余条。针对新领域、新类型等疑难复杂案件,积极借助高校专家学者、特邀检察官助理等“外脑”力量,提供专业意见、智力支持。
三是积极推进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良性互动。最高检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共建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检察公益诉讼法启动立法程序后,公益诉讼理论研究更是掀起一股热潮。相关理论研究涉及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沿革、中外比较、实践成效等各方面,发掘和总结中国特色公益保护的实践经验,概括提炼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观点、理论,逐渐形成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
四是不断深化公益诉讼检察国际交流与互鉴。近年来,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获得相关国际组织、司法人士热情关注和普遍好评,被称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美国、英国、芬兰、荷兰等国司法人士对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给予积极评价,越南、希腊、巴林等国检察机关人士均表示希望学习借鉴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